喝茶的时候

喝茶的时候 #

一、恐惧的来源 #

信息不对称,总有一种对方知道得比自己多的感觉。对方可能会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试图套你的信息。警察打电话一般不会告诉你是因为什么事情,怕你手机录音。

作为弱势群体的不安全感,也会感到恐惧。

对法律知识不熟悉:警察可能说根据《警察法》或者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要求查你手机或者口头传唤等,是否要配合?

事实和证据:不清楚对方掌握多少信息和证据,比如对方告诉你参加同一个活动的伙伴已经招供、已经拿到你所参加活动的议程等。

有恐惧很正常,即使被找的次数很多,也不一定就不恐惧。恐惧无法完全消除,但有专业知识打底以及了解监控机制有助于减少恐惧。

二、喝茶的时间点 #

  • 过海关时(国安系统):查手机甚至搜身。

  • 回家后(国保系统):可以做更多的准备工作,如委托书、技术安全等。

三、对方找我喝茶的目的 #

  • 对方带有任务。可能是上级任务,也可能是常规管控机制。

  • 必须见你,而不在电话里说,他们害怕你将录音之后曝光。

  • 完成报告给上级。可能一人唱白脸,一人唱红脸。

  • 往往需要不断周旋,对方才说出目的:老练的警察最先只会说想和你“聊聊天”。

四、我被找的原因 #

  • 网络言论?(包括国外社交网站、聊天软件、微信群等)。

  • 与敏感人物有接触?(你参加的活动中有高度敏感人物参加,参加活动的所有人都会被找,这些是来自警察上级的监控任务)

  • 参与活动?(策展?工作坊?项目?)

  • 敏感日子?根据监控等级名单,如果你在名单上,敏感日子附近会警告你不要参加活动。

  • 被找示意图(如下图):事情小可能可以躲过去,基层警察也很忙,一般派出所做监控的人并不多,要你去派出所也是为了减轻他们自己的工作量,如果事情小可能也就算了。但如果事情大,并且是上级要求,坚持要找你,是躲不掉的。如果你不见,他们会找上级审批,对你进行传唤。

喝茶

五、约谈地点 #

  • 相约地点最好在公共场所(比如咖啡厅、麦当劳):在公共场所,对方态度会比较客气。

  • 一般会要求去派出所的,建议拒绝,如果对方愿意在公共场所见面,这也表示你的情况没有那么严重;如果态度强硬则没有办法,也表明情况可能相对严重。

  • 从容相对:越恐惧,他们越高兴。经历越多了解越多,越能克服恐惧。例如通过书籍和讲座了解讯问技巧、监控方式等。

六、传唤的相关法律规定 #

  • 行政拘留:若被拘留最长 15 天,关押在拘留所。这种一般是较小的事情。但是要留意,随着调查进展,是否可能转为刑事拘留。

  • 刑事拘留:若被拘留少则半年,关押在看守所。

  • 警察需出示传唤证,需注明依据和理由,要有公章和日期等;注意最后一句话:根据法律规定,被传唤人要自己保留一份。

  • 有些警察可能也不了解法律细则。

  • 上门找你需要开传唤证,需要弄好格式,找领导签字盖章,要走一套流程,对于警察来说工作量加大,所以一般不想上门。

  • 有时警察说他们是口头传唤,但需要符合两个要件:①一个是现场发现违法行为;②二是要出示工作证件。我们这里讨论的情况(曾经参加过什么活动或者发表过什么言论等),大多数不适用口头传唤。

  • 24 小时是一个节点,司法实践来说,“不得超过八小时”不适用,一定会说情况复杂,但一般遵循不超过二十四小时。

  • 有传唤证的情况下,不服从的话就会采用暴力手段。

  • 刑事诉讼法也有口头传唤,但与行政传唤的要件一样(同时符合两个条件),一般也不符合我们讨论的情况拘传不超过 24 小时,要么放人,如果警察认为掌握了一定证据,就可以拘留。

七、在派出所 #

  • 文书类尽量要求自己也保留一份,并要求对方出示相关证件和文书(比如传唤证)。

  • 在能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情况下,尽量进行博弈,可能会显示出你是懂法的,让对方小心翼翼一些。

  • 不建议硬碰硬。因为警察审讯各种嫌疑人的经验丰富,你碰不过他。你越是心平气和、镇定自若越好。

  • 尽量将对方拉回你自己的场域和逻辑,理性沟通;“你们不是依法治国吗?我可以跟你讲道理,但要按照法律来。”

八、可能要求 #

  • 不出境;不跟某人、某组织联系;写保证书;说明情况(书面或口头);退出某群;签笔录。

  • 保证书实际是警察为了完成任务,方便他们向上级汇报。

  • 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保证书也可以写,但内容尽量模糊,比如写“保证遵守宪法法律规定”,“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”等等。不要牵涉他人,不要指证指认他人(情况说明里也不要);写了之后大概率会放人,否则可能会拘留。